這個活動主題的提出背景:中華五千年悠久民族文化,蘊涵極為豐富課程資源。我校依據現(xiàn)有教育資源,決定從中挖掘相關元素,進行以中華傳統(tǒng)手工藝術的操作體驗和相關內容的研究學習,發(fā)展學生藝術專長,培養(yǎng)學生探究能力、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實踐能力。
教師目標:
1.指導學生體驗中華傳統(tǒng)戲曲藝術,培養(yǎng)學生藝術專長、提高審美能力。
2.在研究了解中華戲曲臉譜藝術及其相關文化的學習活動中,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各種媒體進行資料搜集、學會用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和尋求問題的解決。
3.讓學生獲得創(chuàng)造美、欣賞美的情感體驗,感受探究的過程之艱與收獲之樂,同時培養(yǎng)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。
學生目標:
1.通過對中華戲曲臉譜藝術及其相關文化的學習活動中,了解戲曲人物的臉譜所蘊含的意義,及戲曲相關知識;并獲得創(chuàng)造美、欣賞美的情感體驗,感受到探究過程的艱辛與收獲的樂趣,同時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。
2.學習運用各種媒體進行資料的搜集,并且學會合作。
本次活動分為:“獨特的表演”、”臉上的色彩”、”色彩中的故事”、 “我的臉譜”、 “我們的博覽會”五個主題系列活動?;顒釉O計上讓學生從欣賞入手,欣賞戲曲表演、臉譜藝術、講述歷史故事,激起學生的興趣,再讓學生通過詢問、查資料等渠道收集相關資料,加深對中華傳統(tǒng)戲曲的了解,最后讓學生通過親手繪制臉譜去真正體會傳統(tǒng)藝術的魅力之所在。
第一階段:獨特的表演
目的:
1.通過欣賞活動讓學生初步接觸戲曲臉譜。
2.進行小組的組合,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內容,確定研究主題。
3.過程:
活動一:欣賞戲曲
先讓學生觀賞一些學生自己收集到的關于戲曲臉譜的小藝術品,讓學生對此產生“這 是誰?”的疑問,再組織學生在電教室欣賞《中國戲曲京劇名家名段vcd中的《臥龍吊孝》、《李逵 探險母》、《四郎探母》、《秦香蓮》、《徐九經》等戲段,老師從旁進行必要的講解,讓學生對戲曲臉譜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欣賞活動過后組織學生討論,學生處在一知半解的時候都有許多的問題,“老師,我知道諸葛亮很聰明,他有很多計謀,可是我不是很清楚。”“老師, 李逵后來怎么樣了?”“老師, 包拯額頭上為什么會有一個月亮?”... 學生的問題為后面活動的開展墊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。
活動二:進行分組,確定研究的主題
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研究計劃表第二階段:臉上色彩
第二階段:臉上色彩
目的:
通過書籍、圖片了解戲曲臉譜譜式、顏色所代表的含義,由此拓展,從而了解人物的性格,并通過這一活動學習利用圖書室搜集自己想要的資料。
過程:
活動一:進行資料收集活動
學生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對戲曲臉譜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。同時,還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,并制定了自己的研究計劃,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實踐。
學生先根據自己所需資料的類別來到相應的書柜前,再本查找。雖然受我校圖書室規(guī)模的限制,部分學生無法在當節(jié)課找到相關資料,但仍可以聽到學生們這樣說:“呀!戲曲是從唐朝開始的呀!”、“嗯, 這方面的知識人們不太想了解,書才會紕較少。”、” 《三國演義》說了這么多人、這么多事呀!”、"找不到有關的書,我們該怎么為呢?找老師問一問吧。”...孩子們在十五分鐘的實踐過程中體會到許許多多,有知識的掌握,問題的產生,由感而發(fā)的想法,同時也促使學生遇到阻礙時另覓他徑解決問題。
活動二:活動交流,完成《活動過程記錄單》的填寫,進行資料整理
活動三:舉行”比一比,誰知道得多”的小知識竟賽。
學生在前期收集資料和活動中對戲曲臉譜的知識有了-定的了解,這一活動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。學生在竟賽中紛紛踴躍發(fā)言,把在收集資料過程中了解到的知識講出來,“京劇臉譜的譜 式有整臉、十字門臉、三塊瓦臉、元寶臉”、“京劇臉譜顏色所代表的意 義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‘紅忠、白奸、黑直率,藍、綠驍勇,紫沉穩(wěn),金銀是神怪’....孩子們對戲曲臉譜的興趣正隨著對戲曲臉譜的了解逐步增加。
第三階段:色彩中的故事
目的:
將對戲曲臉譜的了解拓展到戲曲故事中,并由此發(fā)展,讓學生接觸到更為廣泛的社會,去了解戲曲臉譜及各個劇種的發(fā)展情況。
過程:
查找戲曲中或背后的故事
活動前由學生自主選擇了解的方式,如:到圖書室看書、訪問、上網等。 去了解戲曲所講述的故事、某個臉譜人物身上的故事或由戲曲和臉譜所引發(fā)的傳說。
1.學生正在體驗著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學習方式, 學生在活動中去”做”、"考察”、 “調查”、 ”實驗”、"探究”, 從活動中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和解決問題,體驗和感受生活,發(fā)展實踐能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。
2.感受中華傳統(tǒng)藝術的博大精深,加深了對我國傳統(tǒng)的戲曲藝術的了解,學生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均有所發(fā)展,在日常生活中開始有意識的關注戲曲臉譜。同時學生繪制臉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,所繪制的戲曲臉譜作品在許多場臺得到眾多好評。
動手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,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,其課程內容是具有開放性的。我校結合本校教師興趣面廣、心靈手巧,對中華傳統(tǒng)手工藝有一定了解的情況,開展《中華傳統(tǒng)手工藝術的體驗—臉譜制作》,這一課程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體驗和動手的機會,學生均頗感興趣,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都能有不錯的表現(xiàn),學生可以繪制出精美的臉譜工藝品,同時對我國的國粹—戲曲臉譜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,學生在自己的研究感受中寫到“為什么稱臉譜是國粹呢?首先,臉譜是我們中國人所特有的;其次,它的歷史很悠久,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臉譜。
只不過當時的臉譜可不像現(xiàn)在所看到的那么精美、漂亮,結構細致。最先使用的是巫師,他們用一些花草擠出來的汁涂在臉上,代表神靈,讓人們祭拜以求豐農足....這些認識都是學生自己通過查閱資料獲得的,也讓學生牢牢的記住了。而且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感受著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。
孩子們在學習感受中也有這樣的話語,“臉譜真不愧是中華的國粹,它是那么值得我們去學習,在調查的過程中,我遇到過許多問題,但通過小組和教師的幫助,把種種困難都解決了。”
我不由的想起普羅塔克的一句話: "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,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!”只要我們找到了點燃火種的契機,孩子就能以自己的方式放射出思維中的光與熱。
返回列表